国产6699视频在线观看_女人爽到喷水的视频大全_亚洲欧美日韩国产视频亚洲欧美综合日韩久久_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东京热_av电影中文一区

 
首頁 > 綜合 >
 
 

誰,最先拿到去年30萬億元的“新錢”?

2023-05-15 18:57:38  來源:路財主

前面的文章:

31萬億元的“新錢”,都去了誰的賬戶上?


(資料圖)

主要是從存款的角度,分析了31萬億元“新錢”,是怎么統(tǒng)計出來的,現在在誰的賬戶上,順著這個思路,我們今天再來看看,到底是誰,最先拿到了這些“新錢”的。

畢竟,央行的新增貨幣,不可能直接印發(fā)下去,成為了某些人的存款……

正式文章開始之前,我們先介紹一位學術型高級官員,因為正是他的學術貢獻,“貸款創(chuàng)造存款(Loan Creates Deposit,LCD)”的理論,才在中國金融界變得廣為人知,而在以前,人們都還普遍相信,是存款創(chuàng)造了貸款,然后通過貨幣乘數,形成了廣義貨幣。

這位官員,就是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原司長孫國峰,他有關LCD的學術文章,發(fā)表在2019年的《國際金融研究》雜志上。

在該學術文章中,孫國峰談到,傳統(tǒng)的貨幣理論認為,銀行從儲戶吸收存款,并用于放貸和投資,這是一種實物貨幣觀點,認為存在一個相對中立的“資金”,銀行是資金的中介機構,銀行體系通過吸收存款、再發(fā)放貸款的循環(huán),來創(chuàng)造貨幣。

但實際上,在現代信用貨幣體系之下,從資產負債表復式記賬的角度,觀察央行和商業(yè)銀行的貨幣創(chuàng)造,就會發(fā)現事實根本不是傳統(tǒng)理論說的那樣,而恰恰是反過來的。

復式記賬法下,金融機構的資產和負債雖然同時、同向變化,但從邏輯順序上觀察,“先有資產,后有負債;先有貸款,后有存款”是確定無疑的——因為,金融機構的資產,恰恰就是其發(fā)放的信貸!

從商業(yè)銀行的角度觀察,只要市場上有貸款需求,在自身沒有額外儲蓄的情況下,理論來說,商業(yè)銀行完全可以“憑空發(fā)放一筆貸款”,然后把該貸款記為自身資產,資產負債表規(guī)模隨之增加,當這些貸款,進入經濟體中流通,就形成了廣義貨幣統(tǒng)計中的各種存款。

從中央銀行角度觀察,只要商業(yè)銀行有良好的信貸資產,他就可以拿過來質押,央行也憑空創(chuàng)造一筆“再貸款”,發(fā)放給商業(yè)銀行,形成了商業(yè)銀行的“負債”——由此,商業(yè)銀行的貸款創(chuàng)造存款、貸款創(chuàng)造再貸款、存款創(chuàng)造貨幣的鏈條,終于完成。

當然,在實際操作中,商業(yè)銀行發(fā)放貸款,會受到中央銀行在流動性方面的約束:清算制約、現金制約和法定準備金制約,并不是說可以隨意發(fā)放信貸,但這個問題,并不影響貸款創(chuàng)造存款、創(chuàng)造貨幣的順序。

孫國峰本人強調,貸款創(chuàng)造存款這種理論,當前主要適用于中國的貨幣創(chuàng)造。

這是因為,在當今世界主要經濟體當中,只有中國的基礎貨幣,有相當一部分源于信貸資產的“再貸款”,相比之下,西方主要經濟體的基礎貨幣創(chuàng)造,基本都是來源于國債。

當然,如果廣義來說,國債本身,就是政府的借款,所以,從這個意義上說,當代信用貨幣體系之下,先有借貸、后有貨幣,借貸創(chuàng)造貨幣,這個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。

好了,前面扯這么多,其實就是為了說明,2022年,我們貨幣統(tǒng)計體系中31萬億的“新錢”,并不是中央銀行直接印了發(fā)給某些人的,而基本上都是通過借貸所創(chuàng)造出來的。

要搞清楚誰先拿到這31萬億元的“新錢”,誰拿到的最多,其實就是要搞清楚,誰在2022年的借貸增加得最多,那才是央媽的“真愛”。

相比之下,“31萬億元的“新錢”,都去了誰的賬戶上?”一文存款統(tǒng)計的賬戶中所體現出來的“新增”,只是“新錢”的最后流向而已。

在過去的一年中,誰從金融機構得到的借貸最多,這個數據,體現在中國人民銀行的“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”中。

從大的類別上說,金融機構的人民幣信貸,包括了住戶貸款、企(事)業(yè)單位貸款、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、境外貸款、債券投資、股權及其他投資、黃金占款、中央銀行外匯占款、在國際金融機構資產這9類,而其中的住戶貸款和企(事)業(yè)單位貸款,又被進一步細分成了多個類別。

下面的兩個表格,就分別就是2022年1-6月和2023年1-3月的信貸數據。

表格來源:中國人民銀行

表格來源:中國人民銀行

與前一篇文章一樣,在分類上我們一竿子插到底,將金融機構為整個社會所提供融資分為16個類別,逐個對比其2023年3月份相比2022年3月份、2021年3月份的變化,從而統(tǒng)計出來,誰信貸額度增加得最多,就是誰拿到了最多的新錢(見下表)。

注1:本表格數據來源為中國人民銀行,單位均為“億元”;

注2:表中“居民中長期消費貸款”,主要是指居民購房貸款;

注3:銀行業(yè)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包括信托投資公司、金融租賃公司、汽車金融公司和貸款公司等銀行業(yè)非存款類金融機構。

根據這個表格,在2023年共計327萬億元的人民幣信貸額度中,企(事)業(yè)單位的中長期貸款、債券投資、居民中長期消費貸款(居民房貸)、企(事)業(yè)單位短期貸款、中央銀行外匯占款和股權投資這塊兒,都屬于傳統(tǒng)融資的“大戶”,基本都接近或超過20萬億元。

不過,新增貸款的額度(2022年-2023年),并不是這個順序。

2022-2023年,人民幣信貸新增32.7萬億元,比統(tǒng)計出來的廣義貨幣增加額度還要多,而新增貸款最多的是“企(事)業(yè)單位中長期貸款”,其額度增加了13.8萬億元。此外,企(事)業(yè)單位短期貸款增加幅度位居第三,增加3.9萬億元;如果再加上票據融資的話,企(事)業(yè)在2022-2023年相當于直接得到了近20萬億元的新增貸款額度。

這就明白了,過去一年最先得到“新錢”最多的,就是各種企事業(yè)單位,但這個條目,央媽也沒有進一步細分,所以我們也知道,到底是哪些企業(yè)、哪些事業(yè)單位得到了更多的新錢。

在信貸融資額度方面位居第二的,是金融機構的債券投資,該額度新增7.5萬億元——這個新增的債券融資,主要也是企(事)業(yè)單位(當然也包括一部分金融機構)拿到了。另外,還有股權及其他投資新增1.23萬億元,理論上說,應該也是被企事業(yè)單位拿到了。

就這么簡單計算一下,我們就可以得出結論,過去一年新增的32.7萬億元信貸,絕大部分(超過28萬億元)都是被企(事)業(yè)單位拿走了。

在中國,你可以想象,都是什么樣的“企事業(yè)單位”,能夠得到這28萬億元新增信貸的大頭——很顯然,都是以央企國企為主,基本上沒民營企業(yè)什么事兒,特別是,7.5萬億元債券融資中的相當一部分,大多都是被地方政府相關的城投公司拿走了。

其他在2022年信貸額度增加超過1萬億元的條目,主要是居民貸款這塊兒。

比較有趣的是,2021年還是新增貸款大戶的房貸,2022年直接縮水為2021年的1/4,這就是說,以往熱衷于通過購房貸款從銀行體系中得到“新錢”的居民部門,2022年忽然對“新錢”失去了興趣。

這種情況發(fā)生的原因,我們大家都知道——因為,大家暫時看不到房價上漲的預期了,所以也就不愿意增加貸款來買房了。

把貸款數據,與“31萬億元的“新錢”,都去了誰的賬戶上?”一文的存款數據,做一個對比,再結合貸款創(chuàng)造存款(LCD)的理論,我們馬上就能明白:

我們的金融體系,在2022年將絕大部分“新錢”(超過28萬億元),以信貸的方式給了各種企(事)業(yè)單位,然后,企事業(yè)單位自身并沒有把這些錢留存在自己的賬戶里,而是把幾乎所有的“新錢”,很快轉移到了居民賬戶那里,然后變成了廣義貨幣。

就這樣,通過對人民銀行信貸收支表的詳細分析,你就應該已經明白,31萬億元的新增貨幣,到底是怎么“印”出來的,然后又怎么進入居民的賬戶,然后又變成統(tǒng)計中的“廣義貨幣”。

實際上,這也正是中國過去這么多年最主要的貨幣創(chuàng)造、流通路徑:

“新錢”(信貸)發(fā)放到企事業(yè)單位→轉化成居民部門的新增存款(貨幣)。

通過這篇文章,你也能明白,孫國峰的貸款創(chuàng)造存款理論,是如何在我們中國的金融體系中穩(wěn)定而有效運行的。

文章最后,貼一篇去年今日的“舊聞”。

關鍵詞:

  
相關新聞
每日推薦
  • 滾動
  • 綜合
  • 房產